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人物简介

柴晶,男,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硕士,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湖北省美学学会会员,湖北省艺术设计协会荆襄文化专委会理事。

主要承担《计算机辅助设计》《交互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连续多年的教学业绩考核均为优秀。2018年获“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9年获“湖北高校第八届美术与设计大展”铜奖,2021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大展”学术奖、学校优秀课程“双大纲”、优秀教案评比三等奖。主持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科青年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教学工程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十余篇(幅),其中1篇发表在SSCI期刊,4篇(幅)发表在CSSCI、CSCD期刊,2篇(幅)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35项,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项。

创建“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坊”参加“2018年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示活动”获一等奖,参加“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优秀实践工作坊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受到湖北广播电视台、光明网、中国青年网、荆楚网、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襄阳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90后“青椒”的年轻“力量”

—美术学院柴晶老师先进事迹

在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柴晶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年轻”——长了一张欺骗性极强的娃娃脸,用学生的话说:“一开始见到柴老师,我们都以为是大我们两届的学长,怎么也看不出来已经三十出头了”。可是就在这张年轻的娃娃脸背后,就在这个90年出生的“青椒”背后,却蕴藏着大大的“力量”。

“力量”一:有种力量

叫“我是党员教师”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柴老师始终把“服务”与“奉献”牢记心中。“当教师多了党员这层身份的时候,我们更要勇于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柴老师坚定地说。

2020年,在抗击疫情中,他下沉社区去当志愿者,柴老师在第一时间找到社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承担了小区门岗值守、信息摸排、生活物资配送、群众心理疏导等工作。

“抗击疫情,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教师党员,我还能做些什么呢?”于是,他坐在电脑前,在志愿服务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创作了抗疫作品。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也纷纷投身抗疫创作。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的抗疫手绘与优秀设计,而他的抗疫作品也成功入选《2020大爱无疆——湖北武汉抗疫主题优秀作品展览》。师生携手,以“艺”抗“疫”。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名举旗冲锋的勇士。创文志愿者、疫情排查、入户宣传……柴老师用担当实干证明了他无愧“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他说:“践行新形势下青年党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我的青春方可在党旗下闪光。”

“力量”二

是经师更是人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柴老师认为,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们传递爱,但教育也绝不是仅仅向学生传递爱这么简单,对学生有‘爱心’,还要能‘操心’,更要有‘耐心’,当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总会时刻记得这‘三心’。”

“爱心”是作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前提。七年前,刚研究生毕业的柴老师来到湖北文理学院,跟许多年轻老师一样,担任了班主任一职。在一个寒冬的深夜,刚担任班主任的柴老师半夜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1513班班长焦急的声音:“老师,王艳红从床上摔下来了,磕到了头,流了很多血。”睡得迷迷糊糊的柴老师立刻清醒过来,辨认出学生的声音,“你别急,先打120。我直接去医院先把手续办好,等你们来。我们随时保持联系。”放下电话的柴老师二话不说,立刻开车赶到医院,做好联系急诊室医生、办理就诊卡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所幸,学生无大碍。“那个时候的柴老师根本没比我们大几岁,但是听到这个大哥哥沉稳的话语,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我们的心里都很安定,那个第一次离家住校的冬天好像也没那么冷了。”学生后来回忆着说。柴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基础。只要心中有爱,即使经验不足,即便第一次当老师,也不妨碍你成为受学生欢迎、受家长认可的老师。”

教书育人也需要“操心”。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从2015年担任新生班主任,再到2020年第二次担任班主任,他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从学生进校起,他坚持每次班会必到;利用专业优势帮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树立生涯目标;他深入学生军训场地,走访慰问学生,为学生送水送温暖;他深入学生宿舍,帮助学生处理人际矛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与寝室氛围;他积极落实“五帮五促”,关注重点学生群体,帮助班级经济困难学生重拾自信;面对学生就业,他精准帮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岗位,2021届产品设计系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在他担任班主任期间,一直用情、用心陪伴在学生身边,不错过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次成长。

对学生有“爱心”,还要能“操心”,更要有“耐心”。“有问题,找柴哥”是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口头禅。面对“花样”学生的“花式”问题,从学业解惑到生活答疑,他都始终保持十足的耐心。“柴哥很神奇,有一次我半夜两点给他发消息请教问题,他竟然能秒回。”“有一次我急着参加一个比赛,眼瞅着时间就要结止了,我还不知道怎么操作。是柴哥大晚上一步一步教我怎么进入,怎么提交作品。”“每一次的指导柴老师都很细致很耐心,连一个标点的使用、一个图例的摆放问题都会帮我指出来。”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项、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三等奖、A类竞赛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35项、授权专利7项的指导“战绩”和学生的评价说明了一切。

他是学生口中的“柴哥”,是“教育者”中的一员。他说:“我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特别值得称赞的作为,但我现有的教育生涯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力量”三

教学科研齐头进

教学与科研能否两全?面对横亘在高校教师面前的“老问题”,柴老师用两个身份说“yes”。

他是用心执教的专任教师。7年来,柴老师承担本科课程2890学时,覆盖近1500名学生。疫情期间,面对无法线下教学的新形势,他依旧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交互设计》课程在线教学任务的他,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制定在线教学方案,深受各级督导的好评;他承担了全院在线教学网络操作技术服务工作,几乎每天加班到凌晨,将各类在线学习平台信息及时通过电话、视频等向其他在线授课老师提供帮助,确保全院在线教学顺利开展。

他是潜心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柴老师在教学中是个有心人和推敲者,他的许多课题和科研成果都来源于他的教学过程。他参与的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用户体验度量在湖湘文创产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其中的一部分灵感便来自于他的教学实践——文创产品设计的教学,同时他还会将一部分科研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当中,教研相长。践行淬炼,精研细琢,柴老师走出了一条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研成果的蜕变之路。

教学科研为何难两全?他觉得,很多时候,是大家人为地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案例,从教学过程中汲取科研灵感,他说:“在两种身份里维持平衡很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乐在其中。”

“力量”四:青年教师

不能做服务地方的“局外人”

作为湖北文理学院的一员,作为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系主任,柴老师充分践行湖文“服务地方”的理念,发挥专业优势,助力非遗传承,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柴老师近年的研究重点。他常想,多一个人看到非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多一份希望。他希望尽他的一点绵薄之力为襄阳非遗做点什么。这是柴老师做非遗研究的初心。2018年,柴老师发挥师生力量,组建了非遗传承与实践工作坊,获得了“2018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果展示活动”一等奖。

2021年,柴老师决定再次带着工作坊参加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这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参赛的过程还是很艰难的,尤其是进行现场展演的时候。”柴老师回忆道。当有限的资金遇到几乎每一所同台竞争的高校都斥巨资将自己的工作坊装点得分外精致的情形,柴老师心里猛地一沉。唯一的办法就是徒步到数公里开外的小商铺一条街去买材料,就近重新设计打印海报。“老师,我们去吧!”同行的学生看到柴老师忙得不可开交,想要去帮忙。“你们已经很辛苦了,在大本营坐镇就行。

”柴老师拒绝了同学们,选择独自冒着严寒前往。就这样,柴老师靠着不断奔波的两条腿,靠着和小商贩们一点点磨价的嘴皮子,靠着及时发现、收集其他高校剩余边角料的“眼疾手快”,靠着一点一滴拼凑布置展厅的双手,靠着3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带着工作坊一举拿下全国总决赛优秀实践工作坊一等奖,他让全国高校都看到了襄阳非遗!

“独行速,众行远,同行方可致远。”2021年,深谙这一道理的柴老师,参与组建了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的是集众力,助传承。万事开头难,“组建的过程太艰辛了。”回想起组建的点滴,他仍旧觉得艰难无比。成立一个研究中心绝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收集、整理非遗研究资料,需要不断地向群艺馆、市政府、市文旅局等各个部门递交函和报告,需要不断地同各个学院、职能部门、非遗项目负责人们协调、沟通。“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满课,我只能用我的课余时间去做这些前期工作。

”为了不耽误组建进度,柴老师几乎每天6点起,充分利用6点到8点的两个小时完成各类报告的写作;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材料手机整理工作,他选择11点40下课后在办公室边吃泡面边看材料,直至下午上课;下午下课后,他又慌忙回到家继续着自己的准备工作。很多时候,他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终于,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2022年成立了。担任副主任的柴老师比谁都激动,“这代表着我们向非遗研究又迈进了一大步!”

申报项目课题、参与组建研究中心、组建艺术实践工作坊、将非遗引入课堂教学……在柴老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研究与传承中来来。他说:“我希望让非遗扎根高校,坚守非遗传承阵地,我们责无旁贷!”

教书育人是事业,更是一种信仰。从“党员”到“优秀党员”,柴老师是身体力行、甘于奉献的学生榜样;从“柴老师”到“柴哥”,柴老师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哥哥;从“教学、科研单打独斗”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柴老师是坚守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人才培养践行者和创新者;从立足本职的“小我”到服务地方的“大我”,柴老师是坚定的非遗守护者。从“青椒”到“青骄”,这个年轻的90后一直跋涉在前进的路上。

来源:教师工作部

淡泊湖融媒体辅导员工作室编辑制作

版面设计 责任编辑/张皓云

终审/张庆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北京考研论坛 » 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